川南不同退耕还竹林土壤团聚特征比较

被引:12
作者
张大鹏
范少辉
蔡春菊
刘广路
刘亚迪
机构
[1] 国际竹藤中心
关键词
撑绿; 硬头黄竹; 退耕还林; 团聚体; 分形维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川南地区常用的退耕还林竹种撑绿竹和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5年、10年和非退耕竹林土壤团聚特征和分形维数,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农耕地相比,退耕还竹林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退耕10年的撑绿竹和硬头黄竹林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分别为农耕地的163.27%和158.36%;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范围为0.84~2.50mm和1.04~1.98mm,不同土层间MWD和GMD表现一致,均为表层土最高,中层土次之,下层土最低;各土层的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为2.308~2.526,且由表层土到中层土呈上升趋势,至下层土无明显变化规律。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0.002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粒级含量、土壤密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无法用土壤分形维数来表征该地区土壤密度和有机质含量。研究表明:退耕还竹有利于降低土壤板结,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数量;撑绿竹和硬头黄竹均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分形维数,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增加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发挥保持水土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的影响[J]. 王景燕,胡庭兴,龚伟,宫渊波,罗承德.应用生态学报. 2010(06)
[2]   退耕地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J].
董慧霞 ;
李贤伟 ;
张健 ;
范冰 .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28 (06) :45-48
[3]   闽北典型毛竹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J].
张昌顺 ;
范少辉 ;
漆良华 ;
刘广路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 (06) :170-175
[4]   四种退耕还林(草)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研究 [J].
徐艳梅 ;
张健 ;
梁剑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3) :294-299+305
[5]   黑土表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J].
缪驰远 ;
汪亚峰 ;
魏欣 ;
徐霞 ;
石文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9) :1987-1993
[6]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J].
周虎 ;
吕贻忠 ;
杨志臣 ;
李保国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73-1979
[7]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J].
贾晓红 ;
李新荣 ;
李元寿 .
地理研究, 2007, (03) :518-525
[8]  
A Fractal Method of Estimating Soil Structure Change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s on Ziwuling Mountains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ZHAO Shi-wei1, 2, SU Jing3, YANG Yong-hui2, LIU Na-na3, WU Jin-shui4 and SHANG GUAN Zhou-ping21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P.R.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Yangling 712100, P.R.China3 Colleg
[9]   退化沙质草地开垦和围封过程中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J].
文海燕 ;
傅华 ;
赵哈林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1) :55-59
[10]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J].
袁秉政 ;
秦天才 ;
范泽孟 ;
王薇 ;
黄宏胜 .
林业资源管理, 2005, (06)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