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极伦理走向积极伦理——论我国伦理体系的转型与创新

被引:5
作者
夏洁
机构
[1] 南京工程学院
关键词
道德; 消极伦理; 积极伦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 [伦理学(道德学)];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正如自由有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一样,伦理也有积极伦理与消极伦理之分。我国前市场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之所以缺乏长期而普遍的吸引力,许多人知而不行,甚至知行相悖,与前市场社会的伦理体系中包含许多消极伦理如无欲求伦理、不平等伦理和义务伦理不无关系。这些消极的伦理理念的存在导致道德虚伪和道德行为稀缺。为摆脱当前道德建设困境,应重视既有伦理体系和伦理理念的转型与创新,从消极伦理走向积极伦理,重树伦理权威。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权利意识: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 [J].
李建华 .
现代大学教育, 2002, (03) :23-24
[2]   析传统道德理念的等级性 [J].
刘忠世 .
齐鲁学刊, 2001, (06) :50-62
[3]   论道德自我 [J].
杨国荣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 (02) :155-164
[4]   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特征与道德实践中的“律他”现象 [J].
张晓林 .
兰州大学学报, 2000, (06) :55-62
[5]   着眼道德生活的基础领地——略论底线道德 [J].
陈桂蓉 .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2000, (05) :35-3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恩格斯 著, 197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K·Marx)[德]恩格斯(F·Engeis) 著,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