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与通心络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被引:11
作者
陈茂芳
周均铭
周雅珍
高玉珍
陈爱芳
沈宇峰
机构
[1] 上海市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通心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67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3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通心络),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血脂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缩小,斑块总积分减少,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托伐他汀组与通心络组比较,治疗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TC、LDL-C、TG下降幅度均高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治疗前后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通心络组治疗后比较,TC、LDL-C、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降TG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联合治疗作用互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血脂的影响大于单药治疗。
引用
收藏
页码:1253 / 125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络病理论科学求证.[M].吴以岭;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
[2]  
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华扬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
[3]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J].
焦岩 ;
徐江涛 .
重庆医学, 2012, 41 (06) :550-551
[4]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附视频 [J].
黄晓松 ;
杨期东 ;
龙光喻 ;
周琳 ;
王改青 .
疑难病杂志, 2007, (05) :267-269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讨 [J].
王英 ;
安振东 .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12) :1005-1006
[6]   通心络对家兔主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张路 ;
吴宗贵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06) :312-313
[7]   通心络胶囊配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J].
杜金行 ;
史载祥 ;
吴以岭 ;
任在方 ;
张久亮 ;
黄力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02) :94-96
[8]   EVALUATION OF A SCORING SYSTEM FOR EXTRACRANI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EXTENT WITH B-MODE ULTRASOUND [J].
CROUSE, JR ;
HARPOLD, GH ;
KAHL, FR ;
TOOLE, JF ;
MCKINNEY, WM .
STROKE, 1986, 17 (02) :27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