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演变如何影响中国工业化

被引:11
作者
董香书 [1 ,2 ]
肖翔 [3 ]
机构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2] 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
[3]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工业化; 劳动报酬; 资本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1407 ; 020205 ; 0202 ;
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口红利的历史演变将如何影响工业化。改革开放前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与改革开放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形成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口红利。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红利有利于推进中国工业化。进一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人口红利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人口红利通过三条路径显著地影响中国工业化:1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前两次生育高峰的人口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直接推进了工业化进程。2大量劳动者涌入市场,压低了劳动报酬,形成"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有效推进了工业化。这一机制是人口红利影响工业化的主要路径。3人口红利的提高有效促进了资本形成,但是其影响力度较小。从区域的角度本文还发现了更细致的结论。西部地区人口红利对工业化的影响力度明显大于其他地区,而且通过劳动供给与压低劳动报酬的渠道对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大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红利对工业化的影响虽然较小,但通过资本形成推动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大于其他地区。未来人口结构面临改革开放前后人口政策的历史影响,以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冲击,人口红利预期将持续下降。依据实证研究,本文认为人口红利将带来旧有的工业化模式难以维系。未来应当通过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挖掘大国人才优势、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东部地区,更应发挥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的作用,率先推动依赖高投入的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西部地区应当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劳动力流入,减缓人口红利下降对工业化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应当充分利用成本优势,吸引资本流入,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对资本形成的冲击。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China's Growth to 2030: The Roles of Demographic Change and Financial Reform [J].
Tyers, Rod ;
Golley, Jane .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 14 (03) :592-610
[2]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 [J].
Wei, Zheng ;
Hao, Rui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0, 38 (04) :472-491
[3]  
Does aging influence structural change?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Boriss Siliverstovs;Konstantin A. Kholodilin;Ulrich Thiessen.Economic Systems.2010, 2
[4]   Age structure effects and growth in the OECD, 1950–1990 [J].
Thomas Lindh ;
Bo Malmberg .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999, 12 :431-449
[5]   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J].
Blundell, R ;
Bond, S .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8, 87 (01) :115-143
[6]   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 [J].
汪伟 ;
刘玉飞 ;
彭冬冬 .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11) :47-61
[7]   从业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J].
刘传江 ;
黄伊星 .
中国人口科学, 2015, (02) :43-52+127
[8]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转变 [J].
陈卫民 ;
施美程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6) :32-41
[9]   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转变与储蓄率关系研究 [J].
董丽霞 ;
赵文哲 .
世界经济, 2013, 36 (03) :80-102
[10]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J].
蔡昉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1) :56-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