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

被引:172
作者
张军
何寒熙
机构
[1] 复旦大学经济系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资金来源; 财源; 公共产品供给; 耕作制度; 农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正>一、问题的提出.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业获得了高速的增长.和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农业的增长被认为主要可以由农作制度的变迁来解释,而不是象经济增长理论一般认为的那样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的常规要素,即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技术的变迁和进步等等.经济学家估计,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原来的集体农作制度这一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贡献份额在20%到50%之间,有的学者的估计值甚至高达70%.根据产权经济理论的解释,农作制度向非集体化方向的变迁改变了农民生产“私人产品”的激励结构,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是,在一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着的,由于农作制度向非集体化的变迁和集体化农业组织的瓦解,中国农村原来的用来提供当地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2]   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 [J].
孙潭镇 ;
朱钢 .
经济研究, 1993, (09) :38-44
[3]  
现代产权经济学[M]. -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张军著, 1991
[4]  
改革面临制度创新[M]. - 上海三联书店 , 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