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调整的内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73
作者
李尚蒲
罗必良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农地调整; 制度环境; 资源禀赋; 行为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国家强化农地产权稳定的政策导向与普遍存在农地调整的现实,构成了中国农地制度运行中的重要反差。本丈基于农地调整的机理分析与模型估计,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农地制度所内含的"均分"基因和植入的"变更"基因,增加了农地调整的概率。第二,人地关系紧张的地区,农地调整更为频繁;农户家庭中女性成员比例上升、家庭成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和物质资产水平提升会加剧农地调整。第三,政治关联会增加农地调整发生概率,农户排他能力会促进农地调整,农户处置能力则会抑制农地调整。通过模拟政象性"赋权"对农户行为能力的影响,本文发现,强化农户行为能力能够起到抑制农地调整的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33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中国农村土地调整制度变迁中的农户态度——基于1999~2010年17省份调查的实证分析 [J].
丰雷 ;
蒋妍 ;
叶剑平 ;
朱可亮 .
管理世界, 2013, (07) :44-58
[2]   宗族属性、土地调整与流转牵扯:粤省三市观察 [J].
谢琳 .
改革, 2013, (06) :80-86
[3]   禁止土地调整与妇女土地权利保障——基于浙江和陕西的经验 [J].
田传浩 ;
陈佳 .
经济学(季刊), 2013, 12 (02) :719-734
[4]   政治关联形式、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生产率 [J].
李维安 ;
徐业坤 .
管理科学, 2012, 25 (02) :1-12
[5]   二轮承包后的中国农村土地行政性调整——典型事实、农民反应与政策含义 [J].
陶然 ;
童菊儿 ;
汪晖 ;
黄璐 .
中国农村经济, 2009, (10) :12-20+30
[6]   农村人口变动与土地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 [J].
龚为纲 .
学习与实践, 2009, (06) :107-115
[7]   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 [J].
黄宗智 ;
彭玉生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4) :74-88+205
[8]   土地调整、地权稳定性与农民长期投资激励 [J].
许庆 ;
章元 .
经济研究, 2005, (10) :59-69
[9]   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 [J].
俞海 ;
黄季焜 ;
Scott Rozelle ;
Loren Brandt ;
张林秀 .
经济研究, 2003, (09) :82-91+95
[10]   农村承包地调整 [J].
廖洪乐 .
中国农村观察, 2003, (01) :46-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