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113
作者
李二玲 [1 ,2 ,3 ]
崔之珍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3] 河南省城乡空间数据挖掘院士工作站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 多尺度; 中国;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8.09.003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4年间,两者动态的耦合协调程度具有尺度敏感性且在地级尺度上偏低,但正逐步改善,区域差异随尺度的缩小而增大。(3)耦合协调高值区在省级层面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地级层面分布除沿海城市外,还有内陆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分布由分散逐渐集聚,宏观上已经形成"沿海-腹地"型大创新-经济合作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412 / 142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for China’s Agricul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llustrated According to Agricultural Patent Case[J]. LI Erling,YAO Fei,XI Jiaxin,GUO Chunyang.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8(01)
[2]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J].
陆大道 .
地理科学, 2017, 37 (05) :641-650
[3]   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
侯纯光 ;
程钰 ;
任建兰 ;
陈延斌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10) :1206-1217
[4]   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演化及空间分异模式 [J].
王姣娥 ;
杜德林 .
地理科学, 2016, 36 (09) :1320-1328
[5]   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演化及其经济带动作用分析 [J].
宋周莺 ;
车姝韵 ;
王姣娥 .
地理科学, 2016, 36 (09) :1388-1396
[6]   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 [J].
杨武 ;
杨淼 .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03) :30-35
[7]   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J].
付正义 ;
涂建军 ;
李小敏 ;
哈琳 .
经济地理, 2016, 36 (02) :11-18
[8]   东北老工业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演变关系研究 [J].
杨友宝 ;
王荣成 ;
曹洪华 .
人文地理, 2016, 31 (01) :140-146
[9]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评价——以我国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J].
熊曦 ;
魏晓 .
经济地理, 2016, 36 (01) :33-38
[10]   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
曾浩 ;
余瑞祥 ;
左桠菲 ;
丁镭 .
经济地理, 2015, 35 (05) :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