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

被引:27
作者
宋飏
王士君
冯章献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城市群组; 城市流强度; 中国东北地区;
D O I
10.16163/j.cnki.22-1123/n.2007.01.024
中图分类号
C912.81 [城市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东北三个城市群组“辽中南”、“吉中”、“哈大齐”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结果显示,东北三个城市群组的中心城市均可以分为三类——高等、中等、低等: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以较大的城市流强度值成为各自城市群组联系的高等级中心;鞍山、丹东、营口、四平、大庆、绥化分别成为各自的中等级中心;其他城市成为各自群组的低等级中心.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实现城市流强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对策为:网络化发展以解决结构与体制的矛盾,合理定向以实现各群组内部城市的整合发展,分等策略以提升城市群组内部的城市流强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 [J].
苗长虹 ;
王海江 ;
不详 .
城市发展研究 , 2005, (04) :11-14
[2]   东北城市组群整合关系及其调控机制——以长春市、吉林市为例 [J].
王士君 ;
吴嫦娥 .
地理学报, 2004, (S1) :116-124
[3]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J].
周一星 ;
张莉 .
地理学报, 2003, (02) :271-284
[4]   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 [J].
朱英明 ;
于念文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1) :31-33+44
[5]  
中国城市群.[M].姚士谋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6]  
中国经济地理.[M].华东师范大学等编;李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