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及其邻区地质矿产对比研究

被引:153
作者
何国琦
朱永峰
机构
[1]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关键词
中亚地区; 新疆; 哈萨克斯坦; 成矿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7 [区域矿产、矿产分布];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笔者初步总结了中亚主要成矿带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新疆邻区矿带在新疆境内的可能延伸。研究者对新疆邻区成矿带的划分、成矿建造类型和特征的认识不断在变化,因此,笔者强调,在与邻区地质矿产对比时,必须系统了解其研究历史并力求在查明控矿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进行。此外,在中亚地区,与早古生代陆壳增生相关的成矿作用相当重要,而晚古生代的大规模成矿更多地表现为对已有成矿物质的继承、改造和新成矿物质的叠加,形成了多阶段成矿作用的复合,这些都属于中亚成矿域的特征,也是在对比研究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通过分析和对比研究,故认为在中亚成矿域中控制大型、超大型矿床的主要成矿环境可初步概括为以下6种:(1)夹杂于显生宙造山带中的众多前寒武纪地块,在其内部形成了重要的原生铀矿和稀有金属矿床;(2)形成于早古生代陆缘增生带、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晚期的科克切塔夫东缘和北准噶尔(境外)的别斯图贝、玛依卡因、捷克利等重要的金、铜多金属矿床;(3)在加里东和前加里东陆壳围限的环巴尔喀什湖地区,具有多个峰期和在空间上相互叠加或有一定迁移规律的成矿作用;(4)境外中天山地块南部存在一条重要的成矿带,代表性的矿种是Au-Cu-Mo-W,该成矿带线性特征明显并与一个活动延续的时间长达70Ma的巨型水热系统相关;(5)南哈萨克斯坦及其以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中的可地浸型铀矿及晚古生代超大型砂岩铜矿等大都形成于碰撞后的陆内环境,其成矿作用还可能与深部来源的成矿物质有关;(6)中亚的重要矿床大都产在有所谓大型“横向构造”与成矿带交叉的部位,造成呈串珠状分布的矿结。
引用
收藏
页码:451 / 4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阿尔泰铜矿带南缘希勒克特哈腊苏斑岩铜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J].
杨文平 ;
张招崇 ;
周刚 ;
闫升好 ;
何立新 ;
陈柏林 .
中国地质, 2005, (01) :107-114
[2]   新疆可可塔勒铅锌矿成矿流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王书来 ;
王京彬 ;
彭省临 ;
郭正林 ;
仇银江 .
中国地质, 2004, (03) :308-314
[3]   论大陆岩石圈形成过程中的克拉通化阶段 [J].
何国琦 ;
李茂松 ;
周辉 .
地学前缘, 2002, (04) :217-224
[4]   新疆东天山斑岩铜矿的找矿模型试探 [J].
龙保林 ;
薛迎喜 ;
冯京 ;
庄道泽 ;
姜立丰 ;
肖志坚 ;
朱裕生 ;
肖克炎 ;
宋国耀 .
中国地质, 2001, (05) :35-38
[5]   物探在新疆土屋地区铜矿找矿中的应用——兼谈斑岩铜矿“三位一体”的找矿模式 [J].
王福同 ;
庄道泽 ;
胡建卫 ;
冯京 ;
姜立丰 ;
张征 ;
胡长安 .
中国地质, 2001, (03) :40-47
[6]   新疆东天山斑岩铜矿带的新进展 [J].
芮宗瑶 ;
王福同 ;
李恒海 ;
董连慧 ;
王磊 ;
姜立丰 ;
刘玉琳 ;
王龙生 ;
陈伟十 .
中国地质, 2001, (02) :11-16
[7]   新疆土屋大型斑岩铜矿床特征及发现意义 [J].
王福同 ;
冯京 ;
胡建卫 ;
王磊 ;
姜立丰 ;
张征 .
中国地质, 2001, (01) :36-39+29
[8]   新疆主要造山带地壳发展的五阶段模式及成矿系列 [J].
何国琦,刘德权,李茂松,唐延龄,周汝洪 .
新疆地质, 1995, (02) :99-176+178-196
[9]  
中国西部和毗邻国家铜金找矿潜力的对比研究[M]. 地震出版社 , 戴自希等编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