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紫色丘陵区几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37
作者:
史东梅
[1
]
陈正发
[2
]
蒋光毅
[3
]
江东
[3
]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3] 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来源: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估算方法;
诺谟方程;
EPIC模型;
紫色丘陵区;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12.01.010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土壤可蚀性K值可为当地土壤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应评价提供依据。采用5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土壤可蚀性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符合该地区紫色土成土和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而言,5种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K值依次为:KEPIC>K修正诺谟>K诺谟>KShirazi>KTorri,5种估算方法K值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K值估算基础。紫花苜蓿地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说明选用紫花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坡耕地间、套作植物、绿篱建设植物,可有效降低旱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敏感性。2)对相同土壤母质和土壤类型而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反应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紫花苜蓿地>小麦地>桑林地,对于存在经常性翻耕活动的各种坡耕地种植模式而言,各种估算方法的稳定性差别不大。3)在紫色丘陵区,诺谟法和EPIC法估算的K值与标准值最为接近,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敏感性,因此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和土壤流失量预测时,可采用诺谟法和EPIC法进行K值估算。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8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