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水动力作用下湖泊底泥胶体态氮、磷的释放

被引:58
作者
孙小静 [1 ]
秦伯强 [2 ]
朱广伟 [2 ]
张战平 [3 ]
高永霞 [4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4]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水动力; 氮; 磷; 胶体; 湖泊;
D O I
10.13227/j.hjkx.2007.06.010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为揭示水动力扰动及其后续沉淀效应对湖泊内源氮、磷营养盐释放的作用,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了水体在受到持续扰动后又长时间静置沉淀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水动力扰动初期可引起底泥颗粒态和胶体态氮、磷向水体大量释放.在连续扰动0.5 d时,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达最高值2.106 mg/L和0.272 mg/L;连续扰动1 d时,水体中胶体氮(CN)和胶体磷(CP)含量分别达最高值0.452 mg/L和0.052 mg/L;之后虽继续扰动,因颗粒物和胶体物质的凝聚沉淀作用超过了其悬浮量,TN、TP、CN、CP的含量却转而降低.在停止扰动后的静置过程中,大颗粒悬浮物迅速沉淀,而胶体物质沉降缓慢,静置时间超过1 d后,CN和CP含量才开始因絮凝沉淀而降低.真溶解态氮(UDN)和真溶解态磷(UDP)含量在扰动阶段升高较少而在静置1 d之后有持续大幅度升高,说明胶体的吸附作用在扰动阶段限制了水体溶解态氮磷含量的升高,且延长了其悬浮后在水柱中的停留时间,在扰动后的静置阶段,胶体又会将吸附的氮磷解吸释放到水体中,从而延缓了营养盐去除和水质的改善.
引用
收藏
页码:1223 / 12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太湖水体中胶体磷含量初探 [J].
孙小静 ;
张战平 ;
朱广伟 ;
秦伯强 .
湖泊科学, 2006, (03) :231-237
[2]   苏州城市河道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特征 [J].
冯海艳 ;
李文霞 ;
杨忠芳 ;
阮晓红 ;
刑雅囡 .
地学前缘, 2006, (01) :113-118
[3]  
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波浪水槽试验研究[J]. 孙小静,朱广伟,罗潋葱,秦伯强.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4]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J].
王圣瑞 ;
金相灿 ;
赵海超 ;
庞燕 ;
周小宁 ;
楚建周 .
环境科学, 2005, (03) :38-43
[5]   风浪扰动引起大型浅水湖泊内源磷暴发性释放的直接证据 [J].
朱广伟 ;
秦伯强 ;
高光 .
科学通报, 2005, (01) :66-71
[6]   灼烧对沉积物烧失量及铁、磷测定的影响 [J].
朱广伟 ;
秦伯强 ;
高光 ;
张路 ;
罗潋葱 .
分析试验室, 2004, (09) :72-76
[7]   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机制及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J].
秦伯强 ;
胡维平 ;
高光 ;
罗敛葱 ;
张金善 .
科学通报, 2003, (17) :1822-1831
[8]   海水胶体与PO43-、Cu2+的作用及对微藻生长影响 [J].
赵新淮 ;
张正斌 ;
韩喜江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2, (06) :776-779
[9]   黄河、长江和钱塘江水体中的胶体有机碳 [J].
王江涛 .
科学通报, 1998, (08) :840-843
[10]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