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参与·知识创造——论人类学习的三大隐喻

被引:85
作者
曾文婕
柳熙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人类学习; 获得隐喻; 参与隐喻; 知识创造隐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4 [教学法和教学组织];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长期以来,学习的获得隐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习主要被理解为个体对知识的获得。这是一种民俗理论和传统认知方式,是笛卡尔哲学认识论的延续,存在不可避免的认识悖论和价值困境。20世纪90年代,受人类学情境学习、分布式认知、文化心理学和话语心理学等理论的影响,学习开始被视为学习者逐渐参与特定共同体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参与隐喻得以产生。参与隐喻实现了人类认识论的发展,消解了获得隐喻面临的责难,但又遭遇了阻碍学习迁移和虚化学科内容的难题。当前,人类已经迈入知识社会,简单地将两种隐喻加以整合,并不能深刻揭示人类学习的真谛、价值和诉求。由此,学习的知识创造隐喻应运而生,学习被认为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和传承活动,更应该成为知识的生产和创造活动。创造知识的学习活动主要有组织化的知识创造、拓展性学习和知识建造三种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知识创造的螺旋[M]. 知识产权出版社 , (日)竹内弘高, 2006
[2]  
隐喻的生命[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沛著, 2004
[3]  
Human natur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theory[J] . Henry Plotkin.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 2011 (1563)
[4]  
Studies of expansive learning: Foundations, findings and future challenges[J] .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 2010 (1)
[5]  
The Knowledge Creation Metaphor – An Emergent Epistemological Approach to Learning[J] . Sami Paavola,Kai Hakkarainen.Science & Education . 2005 (6)
[6]   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 [J].
Hargreaves, DH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99, 47 (02) :12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