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举国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再探:以“失去的十年”为例

被引:5
作者
时磊 [1 ]
杨德才 [2 ]
机构
[1] 扬州大学商学院
[2]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F120.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020201 ;
摘要
"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是新中国70年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但由于诸多原因对传统计划时期的"举国体制"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研究1966—1976年所谓"失去的十年"经济发展情况,发现举国体制有利于"经济结构高级化"和实现经济赶超发展战略目标,但强调计划经济体制又不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经济效率也不高。这一时期,宏观层面"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较为成功与微观层面缺乏活力并存。对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经验教训的再探,可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提供诸多有益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筚路蓝缕.[M].程连升.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2]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M].安格斯·麦迪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  
中国经济史新论.[M].杨德才; 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  
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M].《胡乔木传》编写组; 编著.人民出版社.2007,
[5]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林毅夫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
[6]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M].程漱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  
“文化大革命”简史.[M].席宣;金春明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8]  
中国的奇迹.[M].林毅夫等 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94,
[10]  
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M].李炩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