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的效益底线与类型转变——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历程的反思

被引:16
作者
景天魁 [1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效益底线; 政策致贫; 政策反贫; 应急型政策; 储备型政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6 [人民生活状况];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社会政策不能只追求眼前效益,不顾及长远效益,一些应急型社会政策的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可能为负,甚至可能跌破效益底线。如果以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历程和效果为分析蓝本,从时间性、空间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四个维度来考察社会政策效益,会发现有些社会政策非但效果不佳,还造成了新的贫困或其他社会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政策当从应急型转变为储备型,即强调前瞻性、综合性和长效性。这一转变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全国“失独”家庭的规模估计 [J].
陈恩 .
人口与发展, 2013, 19 (06) :100-103
[2]   中国反贫困三阶段论 [J].
陈端计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 (02) :106-109+117
[3]   贫困和反贫困——对中国贫困类型变迁及反贫困政策的研究 [J].
林卡 ;
范晓光 .
社会科学战线, 2006, (01) :187-194
[4]  
中国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M].李周;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
[5]  
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就与挑战.[M].刘坚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