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差异历史探源

被引:2
作者
朱鸿亮
张瑞青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关键词
城乡; 关系; 差异; 历史;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1.06.097
中图分类号
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60205 ;
摘要
为了解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现在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历史根源,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文化、社会分工4个方面分析了近代城乡差异。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生产方式的近代化,而广大农村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的增多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逐渐形成,推动了中国城市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城市近代化管理的同时,广大乡村仍然采用传统的乡村自治管理模式。文化方面,由于城市中心地位的优势,人口集中,交通发达,城市近代文化繁荣发展;而广大农村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近代以来由于城市最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改造,成为近代化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手工业与农业分离而向城市集中,城乡社会分工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新的分工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3719 / 3721+3725 +372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M].李德芳著;.人民出版社.2001,
[2]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M].刘志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  
中国乡村生活.[M].(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时事出版社.1998,
[4]  
变化中的中国人.[M].(美)E.A.罗斯著;公茂虹;张皓译;.时事出版社.1998,
[5]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龚书铎主编;.中华书局.1997,
[6]  
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M].陈无我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7]  
天津租界.[M].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8]  
中国人口地理.[M].胡焕庸;张善余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2,
[10]   从经济发展史看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 [J].
唐晓腾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7, (05)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