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来实现产业升级——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

被引:9
作者
朱富强
机构
[1]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关键词
新结构经济学; 比较优势; 产业升级; 规模经济; 技术进步;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7.02.008
中图分类号
F092.7 [现代];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2 ;
摘要
林毅夫提出因势利导地根据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变动来推进产业升级,这是对比较优势战略的具体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作为一门根基于现实意识的"知行合一"学说,新结构经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它将具体而异质的技术与抽象与同质的资本等同起来,而没有明确将技术当作一个独立生产要素,尤其没有考虑它是一个决定现代产业比较优势的关键生产要素,从而也就没有注重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2)它基于人均资本-劳动比来评估一国的总体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而没有充分关注一国比较优势的多元性,尤其是没有考虑比较优势的多元性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从而就忽视了大国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3)它基于绝对成本而推崇小步跑式产业升级途径,而没有充分关注产业升级在不同规模经济体中的相对成本差异,尤其没有考虑大国所具有的承担风险和成本的更大能力,从而就忽视了大国实现跨越式产业升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3×2贸易模型对上述几点展开了系统的逻辑分析,对比较优势变动和转换的动力机制做了深层次的剖析,进而探究了比较优势战略在不同时空下的适用性差异,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发展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新结构经济学.[M].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中国经济专题.[M].林毅夫;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繁荣的求索.[M].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流行的国际主义.[M].(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著;张兆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著;蔡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   经济增长的根源:投资推动抑或消费拉动——一个思想史的梳理和辨析 [J].
朱富强 ;
朱鹏扬 .
财经研究, 2016, 42 (02) :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