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格局及机制

被引:31
作者
车冰清 [1 ]
朱传耿 [2 ]
孟召宜 [2 ]
杜艳 [2 ]
沈正平 [1 ,2 ]
机构
[1]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
[2]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江苏; 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格局; 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D67 [地方政治];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302 ; 03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差成为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构建评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地级市、52个县(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函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以及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发展过程,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分为波动期、增长期、回落期和平稳期4个阶段,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出现—加剧—暴露—解决"过程;②格局演变,苏南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地,南京的协调发展出现了回落现象,宿迁依然是协调发展的最低点;③空间格局,13市协调发展类型特征是"过渡协调类多、协调和失调衰退类较少",52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对数值偏低、所属类别较差,并且两个尺度在空间上都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其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体制同步、空间组织、科技合作、政策援助和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
引用
收藏
页码:909 / 92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科学划分我国城市的职能类型 建立分类指导的扩大内需政策 [J].
许锋 ;
周一星 .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02) :88-97
[2]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 [J].
刘承良 ;
熊剑平 ;
龚晓琴 ;
张莲 ;
周玉娇 ;
李恒 .
经济地理, 2009, 29 (10) :1650-1654+1695
[3]   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及其变项选择 [J].
肖卫东 .
理论学刊, 2009, (03) :46-48
[4]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J].
魏伟 ;
黄亚玲 .
南京社会科学, 2007, (11) :18-22
[5]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J].
欧向军 ;
赵清 .
地理研究, 2007, (04) :693-704
[6]   江苏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格局研究 [J].
孟召宜 ;
朱传耿 ;
渠爱雪 .
人文地理, 2007, (03) :34-37
[7]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 [J].
熊鹰 ;
曾光明 ;
董力三 ;
焦胜 ;
陈桂秋 .
地理学报, 2007, (04) :397-406
[8]   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进分析及对策探讨 [J].
李孝坤 ;
韦杰 .
经济地理, 2005, (03) :387-390
[9]   “以人为本”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J].
陈宏亮 .
技术经济, 2005, (05) :32-34
[10]   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 [J].
刘宇辉 .
经济地理, 2005, (02) :219-22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