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格局及机制
被引:31
作者:
车冰清
[1
]
朱传耿
[2
]
孟召宜
[2
]
杜艳
[2
]
沈正平
[1
,2
]
机构:
[1]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
[2]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江苏;
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格局;
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D67 [地方政治];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302 ;
03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差成为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构建评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地级市、52个县(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函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以及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发展过程,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分为波动期、增长期、回落期和平稳期4个阶段,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出现—加剧—暴露—解决"过程;②格局演变,苏南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地,南京的协调发展出现了回落现象,宿迁依然是协调发展的最低点;③空间格局,13市协调发展类型特征是"过渡协调类多、协调和失调衰退类较少",52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对数值偏低、所属类别较差,并且两个尺度在空间上都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其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体制同步、空间组织、科技合作、政策援助和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
引用
收藏
页码:909 / 921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