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被引:81
作者
琚晓燕 [1 ]
刘宣文 [2 ]
方晓义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2] 浙江传媒学院
关键词
青少年; 父母依恋; 同伴依恋; 自尊; 社会适应;
D O 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1.02.012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对519个初、高中生施测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自尊(SES)、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以探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的现状,以及它们和自尊、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总体依恋质量较高。同伴的依恋质量高于父母依恋质量。(2)青少年的父母依恋在性别上没有差异;女生的同伴依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父母依恋的发展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初一年级最高,初三年级最低;同伴依恋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但未见显著差异。(3)父亲依恋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预测力最强,母亲依恋对心理优势感预测力最强,同伴依恋对人际适应性预测力最强。这种影响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74 / 18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 [J].
杨海燕 ;
蔡太生 ;
何影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1) :107-108+106
[2]   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 [J].
李小青 ;
邹泓 ;
刘艳 ;
杨颖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25 (03) :32-38
[3]   中学生家庭朋友依恋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 [J].
陈丽君 ;
程利国 ;
钟佑洁 .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05) :463-465
[4]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J].
温忠麟 ;
.张雷 ;
侯杰泰 ;
刘红云 .
心理学报, 2004, (05) :614-620
[5]   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J].
方晓义 ;
林丹华 ;
孙莉 ;
房超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01) :18-22
[6]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 [J].
陈建文 ;
黄希庭 .
心理科学, 2004, (01) :182-184
[7]   母亲依恋、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 [J].
方晓义 .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03) :54-58
[8]   The role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s [J].
Wilkinson, RB .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4, 33 (06) :479-493
[9]  
The Uniqueness of the Child–Fath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Fathers’ Sensitive and Challenging Play as a Pivotal Variable in a 16‐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 KarinGrossmann,Klaus E.Grossmann,ElisabethFremmer‐Bombik,HeinzKindler,HermannScheuerer‐Englisch,And PeterZimmermann.Social Development . 2002 (3)
[10]   Attachment and personality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J].
Wilkinson, RB ;
Walford, WA .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 31 (04) :47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