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冬春时段碳、水、热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31
作者
宋霞
刘允芬
徐小锋
于贵瑞
温学发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北京 ,长春 ,北京 ,北京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涡度相关法; 红壤丘陵区; 碳通量; 水通量; 热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用涡度相关法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二氧化碳、水、热通量进行了观测,重点分析了23m、39m两层高度的观测结果,同时把观测期分为春季和冬季两个不同时间段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不管冬季还是春季,39m高度所测的总通量值和夜间通量值都要小于23m的观测值,这种通量差别表明:23m高度的观测结果更接近当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通量交换值,在此种生态类型条件下用涡度相关法测碳通量时,在23m、39m两层高度之间仍然存在大气平流现象;该试验区植被在冬季仍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大于呼吸作用所排放的CO2,因此该种生态系统在冬季仍表现为碳汇;春季的碳通量值为冬季的2倍以上。对不同季节内两层高度通量值的相关性也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发生在23m和39m两层高度之间的大气平流量占总通量的比率要大于春季。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10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2排放规律初探 [J].
周志田 ;
成升魁 ;
刘允芬 ;
李家永 .
资源科学, 2002, (02) :83-87
[2]   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的比较研究 [J].
李家永 ;
袁小华 .
资源科学, 2001, (05) :73-76
[3]   红壤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的增湿效应初探 [J].
刘允芬 ;
李家永 ;
陈永瑞 ;
林耀明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5) :457-461
[4]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森林碳库可能远小于目前的估算 [J].
方精云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635-638
[5]  
On Measuring 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Over Tall Vegetation on Complex Terrain[J] . Dennis Baldocchi,John Finnigan,Kell Wilson,K. T. Paw U,Eva Falge.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 2000 (1)
[6]  
Spacial distribution o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in a mountain spruce forest of Northern Germany[J] . E.-D. Schulze,M.I. Fuchs,M. Fuchs.Oecologia . 197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