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被引:33
作者
李士成 [1 ,2 ]
何凡能 [1 ]
陈屹松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耕地空间分布; 网格化重建; 西南地区; 清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本文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和人口密度等因子与耕地空间分布的关系,重建了清代西南地区6个时点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耕地数据。结果表明:①就整体而言,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垦殖范围的扩张,1661-1911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约24%,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二是垦殖强度的提高,1661-1911年垦殖率大于30%的网格占比提高了10.3%,最为显著的是四川盆地和云南中东部地区。②就清代西南地区耕地数量增减来看,整个时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前期(1661-1724年")复原性"垦殖,60多年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11.4%;中期(1724-1820年)缓慢"拓展性"垦殖,全区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下降约7%,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提高约7%;后期(1820-1911年)局部抛荒与再垦,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从75.0%降至72.2%,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从9.1%提高至10.9%。相关分析表明,本文网格化重建的清代西南地区的耕地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196 / 120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北宋中期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重建 [J].
何凡能 ;
李士成 ;
张学珍 .
地理学报, 2011, 66 (11) :1531-1539
[2]   基于MODIS数据网格化重建历史耕地空间分布的方法——以清代云南省为例 [J].
李柯 ;
何凡能 ;
张学珍 .
地理研究, 2011, 30 (12) :2281-2288
[3]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建所70周年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与发展前景 [J].
王守春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4) :442-451
[4]  
Accuracy assessment of global historical cropland datasets based on regional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data——A case study in Northeast China[J]. LI BeiBei1, FANG XiuQi1,2, YE Yu1 & ZHANG XueZhen2 1 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0(11)
[5]  
Recent Progress in Studies on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Regional Climatic Effects over China during Historical Times[J]. 郑景云,林珊珊,何凡能.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4)
[6]   中国传统农区1820年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英文) [J].
林珊珊 ;
郑景云 ;
何凡能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09, 19 (01) :36-48
[7]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 [J].
封志明 ;
刘宝勤 ;
杨艳昭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1) :35-43
[8]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郑景云 ;
满志敏 ;
赵赟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8) :43-50+116
[9]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J].
陈百明 ;
刘新卫 ;
杨红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1) :22-29
[10]   建国以来中国实有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分析 [J].
毕于运 ;
郑振源 .
资源科学, 2000, (02)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