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解释模型与逻辑解构

被引:13
作者
张海生
机构
[1] 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社
[2]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学科建设; 新工科; 新文科; 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特色发展; 研究范式转型;
D O I
10.13316/j.cnki.jhem.20230504.005
中图分类号
G642.3 [课程];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根据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关于学科分类方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现阶段特征,本研究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的解释框架,并借助此分析框架深度解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的多重发展逻辑。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的逻辑有分类发展逻辑、双重价值逻辑和技术正当逻辑。其中,分类发展逻辑强调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学科建设将衍生更多的新文科和新工科类型,推动学科建设方向变革和研究范式革新,总的趋势是推动学科建设转向智能化、应用性和交叉融合,学科研究范式转向科学主义。双重价值逻辑强调人工智能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新动能,赋予学科建设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更加突出新工科建设和研究的战略效应和经济效益以及新文科建设和研究的文化效应和社会效益。技术正当逻辑强调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学科建设必须融通技术逻辑和学科逻辑,实现技术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双向赋能和深度融合。为此,学科建设必须主动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50+75 +7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语言智能学科的内涵与建设路径 [J].
李佐文 ;
梁国杰 .
外语电化教学, 2022, (05) :88-93+117
[2]   法律人工智能:科学内涵、演化逻辑与趋势前瞻 [J].
魏斌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 (07) :49-67
[3]   如何拥抱智能时代——以化学学科为例 [J].
林京龙 ;
刘谦益 ;
莫凡洋 .
中国科学:化学, 2023, 53 (01) :39-47
[4]   人工智能在地质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J].
李灿锋 ;
刘达 ;
周德坤 ;
杨克好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2, 41 (03) :668-677
[5]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监测的应用与挑战 [J].
刘浩 ;
刘笑笑 ;
辛涛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2) :136-142
[6]   学科治理的三重逻辑及其互动机制 [J].
李立国 ;
张海生 .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03) :44-50
[7]   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大学治理变革逻辑与秩序维度 [J].
李立国 ;
张海生 .
高等教育研究 , 2021, (12) :12-20
[8]   智能技术赋能下的大学治理形态变革 [J].
张海生 .
高校教育管理, 2021, 15 (05) :46-54
[9]   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J].
王国胤 ;
瞿中 ;
赵显莲 .
计算机科学, 2020, 47 (04) :1-5
[10]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问题与策略 [J].
张海生 .
高校教育管理, 2020, 14 (02) :37-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