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18
作者
周婷
仇方道
朱传耿
张敬
蔡爱军
孙东琪
方雪
机构
[1]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重力模型; 产业联系强度; 空间分异;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0.06.022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核心区产业联系密切,且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区域板块产业联系差异显著;南北联系为淮海经济区主要产业联系方向,而东西联系则为产业联系的次要方向;从空间组织看,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依据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组织模式确定区域开发重点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推进省际边界区域统筹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54 / 8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上海都市圈城市间经济流测度 [J].
罗守贵 ;
金芙蓉 ;
黄融 .
经济地理, 2010, 30 (01) :80-85
[2]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 [J].
宋吉涛 ;
赵晖 ;
陆军 ;
李铭 ;
蔺雪芹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6) :932-943
[3]   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分析 [J].
唐娟 ;
马晓冬 ;
朱传耿 ;
钱程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 (05) :18-23+29
[4]   MRIO模型在区域间产业关联强度研究中的应用 [J].
韩斌 ;
刘朝明 ;
李亮 .
生产力研究, 2007, (16) :115-117
[5]   河南省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J].
冯德显 ;
乔旭宁 ;
杨永菊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01) :13-18
[6]   产业关联梯度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J].
杨先卫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06) :86-88
[7]   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 [J].
郑国 ;
赵群毅 ;
不详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4, (05) :51-54+96
[8]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特征及调控措施分析 [J].
谢景武 ;
娄晓黎 .
地理科学, 2004, (02) :150-156
[9]   哈大产业带产业空间构建与产业布局 [J].
马延吉 ;
佟连军 .
地理科学, 2003, (04) :422-426
[10]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 [J].
王铮 ;
邓悦 ;
宋秀坤 ;
吴兵 .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04) :3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