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下的普惠金融及信用环境建设研究——逻辑反思与对策建议

被引:11
作者
刘新宇 [1 ,2 ]
葛扬 [3 ]
周凯 [4 ]
机构
[1] 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2] 江苏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3]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4] 江苏银行风险管理部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大数据; 信用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4 [信贷];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包容性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克服两种不一致性,即初始禀赋不同导致的先验不一致性以及配置规则不同导致的后验不一致性。两种不一致性是导致普惠性金融政策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无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损失问题的基础。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配置禀赋及配置规则创新成为克服两种不一致性的不二之选,从而能够突破一般普惠意义下的福利损失问题以及克服成本、信息因素导致的普惠金融无效率性问题。在当前技术驱动变革的金融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布局"大数据,普惠金融、征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越发清晰,对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倾斜越发明显,我们更应以此为契机尽早发展社会征信体系,创新信用要素配置规则,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共谋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大计。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5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微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 [J].
黄宪 ;
曾冉 .
经济评论, 2013, (05) :147-153+160
[2]  
普惠金融[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曙光, 2013
[3]  
A normative theory of transfers[J] . Edgar O. Olsen. Public Choice . 1969 (1)
[4]  
American Business, Public Policy, Case-Studies, and Political Theory[J] . Theodore J. Lowi. World Politics . 1964 (4)
[5]  
Individual welfare, majority voting, and the properties of a linear income tax .2 T Romer.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