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转移方向实证研究

被引:5
作者
安虎森
郑文光
Muhammad Imran
机构
[1] 南开大学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相关性; 产业转移方向;
D O I
10.13713/j.cnki.cssci.2017.06.015
中图分类号
F121 [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采用省际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结论表明:东部各省份的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程度较高,同时发现相邻省份中具有共同边界的区域其经济发展相关性也较高。以此为基础,使用1978-2014年的总体工业数据,借助工业净产值份额和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份额两个指标,研究并测度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的转移方向,结论表明:(1)从改革开放后的1978到2003年这段时期内,我国几乎没有发生东西方向上的产业转移,但在2003—2013年则发生了由东向西的制造业产业转移现象,同时向中部转移的幅度大于向西部转移的幅度,随后这一转移趋势又发生"逆转";(2)在东部地区内部发生了由北向南的产业转移现象,此外上海作为初始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域,产业转移方向表现为南北两个方向;(3)与实证分析相对应,距离越近产业转移速度越快。最后,得出将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运行主部的结论,而中西部则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相关产业、积极参与东部分工体系、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产业转移、空间效率改进与中国异质性大国区间“雁阵模式” [J].
唐根年 ;
许紫岳 ;
张杰 .
经济学家, 2015, (07) :97-104
[2]   我国制造业内发生了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吗——基于“五普”与“六普”的数据比较 [J].
张国胜 ;
杨怡爽 .
当代财经, 2014, (11) :92-102
[3]   劳动力的钟摆式流动对区际发展差距的影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 [J].
安虎森 ;
刘军辉 .
财经研究, 2014, 40 (10) :84-96
[4]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时空分析 [J].
陈景新 ;
王云峰 .
统计研究, 2014, 31 (02) :34-42
[5]   中国制造业分布的地理变迁与驱动因素 [J].
石敏俊 ;
杨晶 ;
龙文 ;
魏也华 .
地理研究, 2013, 32 (09) :1708-1720
[6]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产业转移滞缓成因及对策研究 [J].
刘友金 ;
王冰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04) :46-49
[7]   “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J].
曲玥 ;
蔡昉 ;
张晓波 .
经济学(季刊), 2013, 12 (03) :757-776
[8]   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 [J].
刘红光 ;
刘卫东 ;
刘志高 .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06) :79-88
[9]   要素转移与产业转移的比较研究 [J].
朱汉清 .
经济学家, 2010, (12) :58-63
[10]   为什么东部产业不向西部转移: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解释 [J].
李娅 ;
伏润民 .
世界经济, 2010, 33 (08) :5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