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能值代谢效率及环境压力分析

被引:52
作者
方创琳 [1 ,2 ]
任宇飞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近远程耦合; 能值代谢总量; 能值代谢强度; 环境压力; 京津冀城市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1204 ; 083001 ;
摘要
在解析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近远程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借助城市能值代谢方法,分析了1980~2014年近35年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代谢效率及环境压力.结果表明:(1)近35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总代谢能值呈上升趋势,经历了由近程要素主导向远程要素主导的转变过程,远程要素代谢能值总量占总代谢能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30.87%上升到2014年的67.43%,能值外向度不断提高,城市群发展对远程要素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近35年来京津冀城市群近远程要素能值代谢强度加速下降,由1980年的1.15×1021Sej/亿元下降到2014年9.69×1019Sej/亿元,体现出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相应地人均能值量由1980年的7.8×1015Sej/人增加到2014年5.83×1016Sej/人,反映了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3)近35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地区近远程要素能值代谢的环境负荷率不断提升,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近程要素能值代谢的环境负荷率由1980年的8.30上升到2014年的43.46,同期远程要素能值代谢的环境负荷率由4.15上升到92.03.本文定量解决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对远程要素依赖程度和远程要素输入对城市群造成的环境负荷压力问题,提出的研究结论为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有效控制外来人口增长、逐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治理环境污染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提供了定量的决策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33 / 84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J].
方创琳 ;
周成虎 ;
顾朝林 ;
陈利顶 ;
李双成 .
地理学报, 2016, 71 (04) :531-550
[2]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动态地理模拟研究 [J].
李强 ;
顾朝林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 45 (03) :290-304+1
[3]   一个基于耦合气候系统模式的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 [J].
马洁华 ;
王会军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8) :1689-1700
[4]   18~19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 [J].
方修琦 ;
萧凌波 ;
魏柱灯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5) :825-838
[5]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进展 [J].
彭世球 ;
刘段灵 ;
孙照渤 ;
李毅能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09) :1301-1316
[6]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分析——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J].
张胜武 ;
石培基 ;
王祖静 .
经济地理, 2012, 32 (08) :142-148
[7]   干旱地区土壤-植被-水文耦合、响应与适应机制 [J].
李小雁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 41 (12) :1721-1730
[8]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 [J].
方创琳 ;
杨玉梅 .
干旱区地理, 2006, (01) :1-8
[9]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 [J].
刘耀彬 ;
宋学锋 .
地理科学, 2005, (04) :26-32
[10]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J].
黄金川 ;
方创琳 .
地理研究, 2003, (02) :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