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解释学研究

被引:117
作者
劳东燕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公共安全; 危险方法; 具体危险犯; 未完成形态;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3.03.012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害公共安全的判断,应当围绕多数人的生命、身体安全为核心展开,放弃使用"不特定"的概念,同时否认单纯的财产安全属于公共安全。"以其他危险方法"是独立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要件,应当从性质与程度两个角度进行限定,要求行为本身不仅在客观上具有导致多数人重伤或死亡的内在危险,而且同时具备导致该结果的直接性、迅速蔓延性与高度盖然性。有必要采纳"未遂犯-既遂犯"的模式来解读《刑法》第114条与第115条第1款的关系。从第114条的立法意图来看,应当承认具体危险犯存在未遂与中止的形态,且其与第115条第1款的侵害犯的未遂与中止并不重合。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扩大适用的成因与限制适用的规则 [J].
张明楷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 20 (04) :43-55
[2]   论《刑法》第133条之1的规范目的及其适用 [J].
冯军 .
中国法学, 2011, (05) :138-158
[3]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何以成为口袋罪 [J].
孙万怀 .
现代法学, 2010, 32 (05) :70-81
[4]   论刑法中的“公共安全” [J].
曲新久 .
人民检察, 2010, (09) :17-23
[5]   驾驶机动车“碰瓷”的司法认定附视频 [J].
于同志 .
人民司法, 2008, (02) :26-30+1
[6]  
现代社会中法益论的课题[J]. 关哲夫,王充.刑法论丛. 2007(02)
[7]   论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安全” [J].
胡东飞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7, (02) :52-56
[8]   对“危险犯属于犯罪既遂形态”之理论通说的质疑 [J].
陈航 .
河北法学, 1999, (02) :36-38
[9]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黎宏, 2012
[10]  
判例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