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功能识别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18
作者
陈小良 [1 ,2 ]
樊杰 [1 ]
孙威 [1 ]
陶岸君 [3 ]
梁育填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4]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地域功能; 功能识别; 主体功能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1 [规划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0814 ; 082803 ; 0833 ;
摘要
地域功能学说是我国在区域发展实践中的理论创新。该文对国内学者在地域功能识别过程中涉及的研究基础、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等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研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当前地域功能识别的机理研究相对薄弱,统一的功能分类体系尚未建立;地域功能识别形成基本的研究范式:以空间技术为依托,遵循"先易后难"的路径,通过适宜性评价和功能判别进行识别,但综合集成中的技术性问题仍未解决;地域功能识别研究正向市县层级集中,但对市县层面的划分方式还有待斟酌。为此,未来应加强机理研究,对分类体系、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标准化建设,提高地域识别成果的应用性,并建立监测、后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1 条
[1]  
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A].蔡运龙;陈睿山;.2010年全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2010,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胡锦涛.人民出版社.2012,
[3]  
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M].陆大道; 樊杰; 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
[4]  
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系统研究.[D].刘传明.华中师范大学.2008, 06
[5]   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分析北京职住关系和通勤出行 [J].
龙瀛 ;
张宇 ;
崔承印 .
地理学报, 2012, 67 (10) :1339-1352
[6]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 [J].
甄峰 ;
王波 ;
陈映雪 .
地理学报, 2012, 67 (08) :1031-1043
[7]   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研究——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分析 [J].
郝大江 .
经济学家, 2012, (06) :19-27
[8]   基于空间聚类分析法的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J].
尹珂 ;
肖轶 .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 (06) :181-185+242
[9]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 [J].
唐常春 .
地理研究, 2011, 30 (12) :2173-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