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故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63
作者
劳东燕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间接故意; 意志因素; 风险控制; 行为本位; 罪过形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强调意志因素的传统故意理论难以满足刑法控制风险的需要,有必要以对危害结果是否存在认识或预见作为区分故意与过失的标准,并在故意与过失之外引入轻率的罪过形式。随着刑事立法受行为本位思想的影响,结果要素在刑法体系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这对以结果作为认识内容核心的传统故意理论构成重大挑战,后者因此无法对某些犯罪的罪过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 [J].
劳东燕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3) :126-139+206
[2]  
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黎宏, 2007
[3]  
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周光权, 2007
[4]  
当代刑法思潮[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许玉秀著, 2005
[5]  
本体刑法学[M]. 商务印书馆 , 陈兴良著, 2001
[6]  
德国刑法教科书[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Hans-HeinrichJescheck),(德)托马斯·魏根特(ThomasWeigend)著, 2001
[7]  
外国刑法纲要[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张明楷[著], 1999
[8]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编著, 1999
[9]  
刑法教程[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何秉松主编, 1998
[10]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Vgl.Günter Jokobs.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