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

被引:102
作者
周宪
机构
[1]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关键词
微文化; 微主体; 微政治; 超级注意力;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4.12.001
中图分类号
G05 [文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微文化——正活跃并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它以新技术和新装置为手段,构成了全新的信息方式。微文化有一系列突出的文化症候,其中微型、快捷、海量和快感是值得注意的四个方面。微文化在生产并强化某种"超级注意力",它与"深度注意力"相对,以转换、多样、刺激和容忍度低为特征。这种超级注意力的广泛流行正在实现微文化对主体的重构。微文化的后果是复杂的,微认知的习性化、对微装置的依赖、微主体的塑形和微政治的建构描述了这一复杂后果的深刻影响。面对微文化,穿越并重建多元总体性是一个可能的文化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共同体与社会.[M].(德) 滕尼斯;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科学革命的结构.[M].(美)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德国悲剧的起源.[M].(德)瓦尔特·本雅明著;陈永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4]  
信息方式.[M].(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著;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