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日常出行时空集聚视角下的城市交通拥堵形成机制研究——以广州为例

被引:38
作者
古杰 [1 ]
周素红 [1 ,2 ]
闫小培 [1 ]
邓丽芳 [3 ]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2] 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3] 广州市番禺城市规划设计院
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关键词
日常活动; 时空集聚; 时间地理学; 交通拥堵; 广州;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2.08.003
中图分类号
U491 [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2302 ; 082303 ;
摘要
随着大城市的迅速蔓延与扩张,市内交通拥堵日益成为世界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亦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运用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集聚为基本研究视角,选取广州作为案例,探讨城市内部交通拥堵形成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型时空共存是产生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而出行路径的时空集聚必然造成运动型时空共存。广州市居民的出行行为由于受到时空约束的作用下,造成出行路径的时空集聚,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路网结构进一步强化其集聚效应,从而形成出行路径的时空共存,并引发交通拥堵。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两种因素的共同约束,当两种约束条件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将产生时空集聚和运动型时空共存,并最终形成交通拥堵。良好的交通管理手段只能促使交通拥堵的状况趋于好转,本质上难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线路、交通管制、交通供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居民日常出行路径的时空共存而加剧或缓解交通拥堵现象。所以,在城市交通供需状况处在一种基本合理的水平下,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降低居民日常活动的运动型时空共存。
引用
收藏
页码:921 / 9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J].
彭军 ;
王江锋 ;
王娜 .
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6) :199-200+204
[2]   基于高斯混合分布的交通拥堵评价模型 [J].
王曦 ;
祝付玲 .
公路交通科技, 2011, 28 (02) :127-132
[3]   北京交通拥堵的外部性及其政府解决方法初探 [J].
许光清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4) :129-136
[4]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 [J].
周素红 ;
闫小培 .
地理学报, 2005, (01) :131-142
[5]   时间地理学的起源、主要概念及其应用 [J].
柴彦威 .
地理科学, 1998, (01) :70-77
[6]  
城市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许学强等编著, 1997
[7]   A macroscopic model of traffic jams in axons [J].
Kuznetsov, A. V. ;
Avramenko, A. A. .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2009, 218 (02) :142-152
[8]  
Choice of routes in congested traffic networks: Experimental tests of the Braess Paradox[J] . Amnon Rapoport,Tamar Kugler,Subhasish Dugar,Eyran J. Gisches.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 2009 (2)
[9]  
What about peopl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J] . Harvey J Miller.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 2003 (5)
[10]  
Measuring Space‐Time Accessibility Benefits withi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Basic Theory and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J] . Harvey J. Miller.Geographical Analysis . 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