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研究

被引:15
作者
王丹 [1 ,2 ]
陈爽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城市承载力; 地理分区; 可调控因素; 调控区分类; 常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TU981 [规划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4 ; 0814 ; 082803 ; 0833 ;
摘要
城市承载力分区以城市系统为分区对象,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在分析城市承载力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承载区。城市承载力分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在由无序蔓延向有序发展转变时期的特殊需要。本文对城市承载力分区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城市承载力"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分为高、中、低3个承载区,进一步按承载力制约因素将低承载区分为可调控区及不可调控区。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应用于常州,通过实例研究对承载力分区方法进行补充,并将研究结果作为常州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空间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77 / 58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北京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与承载状态实证研究 [J].
赵楠 ;
申俊利 ;
贾丽静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 (04) :68-75
[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J].
万本太 ;
王文杰 ;
崔书红 ;
潘英姿 ;
张建辉 .
生态学报, 2009, 29 (03) :1068-1073
[3]   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J].
张林波 ;
李文华 ;
刘孝富 ;
王维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878-888
[4]  
吉林省西部生态支撑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J]. 王明全,王金达,刘景双,顾康康.应用生态学报. 2009(01)
[5]   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与耦合机制研究 [J].
李东序 ;
赵富强 .
城市发展研究 , 2008, (06) :37-42
[6]   基于生态-经济分析的泰州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J].
丁建中 ;
陈逸 ;
陈雯 .
地理科学, 2008, 28 (06) :842-848
[7]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研究 [J].
王敏 ;
熊丽君 ;
黄沈发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4) :205-209
[8]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J].
郑度 ;
欧阳 ;
周成虎 .
地理学报, 2008, (06) :563-573
[9]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生态调控 [J].
杨志峰 ;
胡廷兰 ;
苏美蓉 .
生态学报, 2007, (08) :3224-3231
[10]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 [J].
朱传耿 ;
仇方道 ;
马晓冬 ;
王振波 ;
李志江 ;
孟召宜 ;
闫庆武 .
地理科学, 2007, (02) :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