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区霾与雾的观测研究

被引:23
作者
刘宁微 [1 ]
马雁军 [1 ]
刘晓梅 [2 ]
张云海 [1 ]
张菁 [3 ]
王扬锋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2] 沈阳区域气候中心
[3] 沈阳市气象局
关键词
霾; 雾; 等级分布; 城市空气质量; 沈阳;
D O I
10.13671/j.hjkxxb.2011.05.007
中图分类号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2009年6月1日—2010年5月31日沈阳大气成分站能见度和大气细粒子的小时观测数据,结合沈阳自动气象站相对湿度的小时观测数据以及天气现象资料,根据《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和雾的定义,从沈阳1年的资料中判识出霾与雾的出现时次,对沈阳霾与雾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沈阳全年霾和雾的出现时次分别占总观测时次的53.9%和8.4%,霾的出现频率远高于雾;从时间分布来看,冬季霾出现得最为频繁;而在夏季,雾的出现频率达到1年中的峰值;霾和雾在秋季均出现得相对频繁,而在春季又都比较少见.可吸入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与霾的季节分布相吻合,霾与大气污染和能见度密切相关且具有明确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沈阳全年轻微、轻度、中度、重度霾出现时次占总霾时次的百分比分别为72.1%、18.2%、6.5%、3.2%,即霾以轻微、轻度等级为主,中、重度等级出现的比例较小,由此可见,沈阳全年的霾大部分属于对人体影响不大的等级,但在秋、冬季节市民应特别注意对霾的健康防护.
引用
收藏
页码:1064 / 106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An extremely low visibility event over the Guangzhou region: A case study [J].
Wu, D ;
Tie, XX ;
Li, CC ;
Ying, ZM ;
Lau, AKH ;
Huang, J ;
Deng, XJ ;
Bi, XY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35) :6568-6577
[2]   南京地区大气灰霾的数值模拟 [J].
胡荣章 ;
刘红年 ;
张美根 ;
蒋维楣 ;
张予燕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4) :808-814
[3]   灰霾过程中的气溶胶特性观测研究 [J].
闵敏 ;
王普才 ;
宗雪梅 ;
夏俊荣 ;
孟晓艳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2) :153-160
[4]   1980—2003年京、津、冀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研究 [J].
范引琪 ;
李春强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92-1400
[5]   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 [J].
吴兑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09) :1-7
[6]  
合肥市气象条件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分析.[J].张浩;石春娥;邱明燕;.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7, 02
[7]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1-6
[8]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黄健 .
气象学报, 2006, (04) :510-517+538
[9]  
大气科学辞典.[M].《大气科学辞典》编委会编;顾钧禧主编;.气象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