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生成与治理

被引:26
作者
高友才
机构
[1] 武汉大学商学院 武汉市
关键词
股权融资; 偏好; 治理;
D O I
10.19616/j.cnki.bmj.2002.06.013
中图分类号
F275 [企业财务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现代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然后是举债,直到因债务融资引起企业财务亏空概率达到危险区时才最后发行股票。这一“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而在我国,恰恰相反,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从理论上讲,这增大了企业融资成本,从实践看,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应加以规范治理。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我国市盈率的理性回归点 [J].
段进 ;
朱静平 .
投资研究, 2001, (10) :21-24
[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行为分析 [J].
周夏飞 .
浙江社会科学, 2001, (04) :50-52+41
[3]   企业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J].
黄泰岩 ;
侯利 .
中国工业经济, 2001, (04) :69-77
[4]   论我国企业债券融资 [J].
陈洁 ;
唐齐鸣 .
理论月刊, 2001, (02) :48-50
[5]   西方现代企业融资理论述评 [J].
陈很荣 ;
范晓虎 ;
吴冲锋 .
财经问题研究, 2000, (08) :62-66
[6]   美国股市嫌弃股权融资的原因探讨 [J].
龚晓华 .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 (01) :75-76
[7]   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 [J].
钱颖一 .
经济研究, 1995, (01)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