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恢复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被引:7
作者
夏星辉
沈珍瑶
杨志峰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水质; 水质恢复能力; 黄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4 [水质评价]; TV882.1 [黄河];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081504 ;
摘要
在探讨水体水质恢复途径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质恢复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根据黄河干流1998年的纳污情况及河水中三类主要污染物(BOD、氨氮和挥发酚) 的浓度对黄河干流的水质恢复能力进行了评价,发现对于单位河长,除潼关—三门峡河段水质恢复能力属中等以外,其余河段水质恢复能力均较弱。物理稀释作用对水相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贡献相对较小;各河段的水质恢复能力与泥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黄河干流这种较差的水质恢复能力表明黄河干流的环境功能较弱,且现有的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其水质恢复的能力,从而致使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58 / 46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水资源科学实验与研究.[M].沈振荣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