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的政党-国家及其对中国国家建设的意义

被引:121
作者
陈明明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政党-国家; 党治体制; 使命型政党; 低组织化状态; 中国国家建设;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15.02.014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低组织化状态下的超大国家治理与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矛盾,是中国国家建设面临的基本约束,而中国现代国家建设采取政党-国家的特殊方式,则是试图克服低组织化状态以应对内外超强压力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表明,政党-国家的最大的优点是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藉由集权的方式迅速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它的最大的问题是在发挥这种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的同时,如何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如何保障公民的权利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我们仍然需要利用政党-国家政治的强大效能,同时也需要依靠民主法治的力量,继续推动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逐步健全和完善国家的政体形式,构建和发展公民授权体系,完成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1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J]. 陈明明.复旦政治学评论. 2009(00)
[2]  
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J]. 陈明明.复旦政治学评论. 2002(00)
[3]  
创新与修复[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刘建军, 2011
[4]  
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 天津人民出版社 , 林尚立, 2009
[5]  
世界现代化历程[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钱乘旦, 2009
[6]  
国家与社会革命[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斯考切波(Skocpol, 2007
[7]  
政党与政府[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法)让·布隆代尔(JeanBlondel), 2006
[8]  
中大政治学评论[M]. 中山大学出版社 , 肖滨, 2005
[9]  
政党与政党体制[M]. 商务印书馆 , (意) 萨托利, 2004
[10]  
官治与自治[M]. 商务印书馆 , 魏光奇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