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中地理势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16
作者
杨勤业
吴绍洪
陆大道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中国北京 ,中国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区域发展; 地理势能;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03.04.002
中图分类号
F129.9 [中国经济地理];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3 ;
摘要
从区域发展的各个主要相关要素,初步探讨区域发展的地理势能。把地理区域作为一个系统,当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区域在地理位置、区际差异、区域结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所显示出发展的综合优势即是该区域在这一系统中的地理势能。这种地理势能的大小受自然环境基础的深刻影响,并可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转化。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比优势的态势为地理位置势能。地理位置和区位在自然条件上的势能促使其获得政策上的势能,并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形成。地域间环境条件、生态功能、产业优势的潜在影响力为地理区际势能,如各种环境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合理匹配的所谓地理地带性规律,决定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区际的差异还体现在区域发展的历史过程上,历史悠久的区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地理区际势能。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影响力为区域结构势能。环境质量势能是环境质量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态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大大减弱了区域环境质量势能。地理势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势能转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
引用
收藏
页码:441 / 444+456 +45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生态建设战略初步研究 [J].
吴绍洪 ;
郑度 ;
杨勤业 .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01) :10-20
[2]   对于中国各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意见 [J].
侯学煜 ;
姜恕 ;
陈昌笃 ;
胡式之 .
科学通报, 1963, (09) :8-26
[3]   中国綜合自然区划草案 [J].
黄秉維 .
科学通报, 1959, (18) :594-602
[4]  
中国沙漠化防治.[M].朱俊凤等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5]  
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M].范宝俊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M].郑度等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7]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M].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编;.科学出版社.1991,
[8]  
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M].姜德华等编;.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9]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M].侯学煜 编.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