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司法权之变

被引:228
作者
季卫东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司法权; 司法运营电脑化; 法律推理; 自由心证;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8.01.013
中图分类号
D920.4 [学习、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人工智能反过来超越人类智能扮演上帝角色的奇点正在迫近,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司法系统获得了某种后发优势,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提高办案效率和透明度,使审理流程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质变和突变。这对现代法治的制度安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现阶段对法律专家系统软件的设计和运用应该持一种慎之又慎的态度,尤其是在电脑量刑方面更不可急于求成,也没有必要完全排除法官的心证和裁量。司法权的终局性注定了要通过辩论的优胜劣汰机制选出一个正确的最终解决方案。在这样的现代法治体制面前,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都只是实现合法正义的辅助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是我们始终应该铭记的一条基本原则。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论美国的网上立案及其启示[J]. 杨微波.网络法律评论. 2011(01)
[2]   论数字化时代美国审判公开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高一飞 .
学术论坛, 2010, 33 (10) :50-56
[3]  
“电脑量刑”之梦——赵廷光教授和他的量刑辅助系统[J]. 侯兆晓.民主与法制. 2007(23)
[4]   电脑量刑辩证观 [J].
季卫东 .
政法论坛, 2007, (01) :124-128
[5]   因特网上的犯罪及其遏制 [J].
屈学武 .
法学研究, 2000, (04) :83-100
[6]   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 [J].
季卫东 .
中国社会科学, 1993, (01) :83-103
[7]   电脑革命对法律界的冲击 [J].
张力行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03) :83-87
[8]   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 [J].
龚祥瑞 ;
李克强 .
法学杂志, 1983, (03) :16-20
[9]  
机器人法官“小睿”后台自动立案[N]. 刘子阳.法制日报. 2016 (003)
[10]  
人类简史[M]. 中信出版社 , 赫拉利,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