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方法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30
作者
陈贝贝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关键词
半城市化地区; 空间识别; 类型识别; 驱动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半城市化地区是动态变化的区域,许多国家的半城市化地区是发展最快的区域,在空间、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半城市化地区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和不稳定等复杂特征已得到地理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生态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概念内涵,重点辨析了城市边缘区、Desa-kota、城乡结合部等概念与半城市化地区的异同,并尝试提出了本文对半城市化地区的定义。而后梳理了国内外"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识别、类型识别和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研究方法的演变、争议或薄弱之处。最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简要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的形成机理、人文思想与计量方法的深入融合以及半城市化地区内部类型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10 / 2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1]  
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D].聂仲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1
[2]  
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周捷.同济大学.2007, 02
[3]  
大城市边缘地区空间整合与社区发展.[M].王玲慧;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顾朝林等 著.科学出版社.1995,
[5]   无锡市城乡耦合地域范围的演变 [J].
杨山 ;
任瑞芳 ;
洪灿辉 .
城市问题, 2010, (05) :78-83
[6]   基于信息熵的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J].
蔡栋 ;
李满春 ;
陈振杰 ;
魏巍 ;
胡伟 .
测绘科学, 2010, (03) :106-109
[7]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J].
刘江 ;
崔胜辉 ;
唐立娜 ;
邱全毅 ;
黄云凤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5) :579-585
[8]   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 [J].
张宁 ;
方琳娜 ;
周杰 ;
宋金平 ;
江君 .
地理研究, 2010, 29 (03) :471-480
[9]   “大都市连绵区”与“城乡互动区”——关于戈特曼与麦吉城市理论的比较分析 [J].
于峰 ;
张小星 .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 (01) :46-53+59
[10]   城乡交错带空间边界界定方法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J].
许新国 ;
陈佑启 ;
姚艳敏 ;
何英彬 ;
李志斌 ;
余强毅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02) :995-998+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