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原初语境

被引:26
作者
杨乔喻
机构
[1] 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生产力; 赫斯; 生产方式; 马克思; 李斯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14.1 [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正>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研究中,生产力概念往往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加以说明。这种"要素说"解释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生产力就会联想起人才、资源和先进机器等非常具象的实体性的东西。但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一种根本性误读,其来源是苏联教科书对《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用于描述劳动过程中三个构成因素的任意挪用。①这种误读在后来的解释性传播中,使我们愈加远离马克思确立生产力概念的原始语境。因此,本文将从赫斯和李斯特两条德文文献中的主要线索出发②,剖析生产力概念历史生成中"共同活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0+127 +12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日)广松涉编注;彭曦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
[3]  
回到马克思.[M].张一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  
斯大林选集.[M].斯大林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