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

被引:132
作者
汪素云
许忠淮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地震; 中国东部; 张性构造运动; 乌尔夫网; 构造形变; 鄂尔多斯地块; 断层面解; 大陆; 地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1973—1982年期间,中国东北、华中和华南地区的1211次离散分布小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用格点尝试法求出23个分区内,地震的综合断层面解的P、B、T轴,结合其他作者以前得到的华北地区和鄂尔多斯地块周围地区的主应力轴方向结果,对中国东部大陆地区(105°E以东)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特征作了归纳和分析。 本区应力场方向的总体特征是:平均P轴方向基本水平,并呈由西部陆地中心向沿海的放射状分布;平均T轴方向水平,并沿向东凸出的弧形线呈环状分布。这一总体特征说明,本区构造运动的力源不象是位于区内的局部力源。本区地震皆发生在地壳内,并且绝大部分震源机制解显示出直立断层的走滑运动,由此推断,本区与地震有关的构造形变基本是地壳内的水平形变。汾渭地堑南段平均P轴直立,显示张性构造运动。 尽管应力场显示出明显的总体特征,但全区地震活动分布很不均匀,这说明控制地震活动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构造差异,而不是力场的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3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鄂尔多斯地块周围的现代地壳应力场 [J].
薛宏运 ;
鄢家全 .
地球物理学报, 1984, (02) :144-152
[2]   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附视频 [J].
许忠淮 ;
阎明 ;
赵仲和 .
地震学报, 1983, (03) :268-279
[3]   中国岩石层底面地幔对流状态的探讨 [J].
黄培华 ;
傅容珊 .
地球物理学报, 1983, (01) :39-47
[4]   1979年湖北巴东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地形变 [J].
王静瑶 .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1, (01) :93-100
[5]   由震源机制解推断苏鲁皖豫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J].
United Group of Focal Mechanism .
地震地质, 1981, (01) :19-28
[6]   东南沿海地区的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附视频 [J].
林纪曾 ;
梁国昭 ;
赵毅 ;
谢明富 .
地震学报, 1980, (03) :245-257
[7]   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力学分析 [J].
张之立 ;
李钦祖 ;
谷继成 ;
靳雅敏 ;
杨懋源 ;
刘万琴 .
地震学报, 1980, (02) :111-129
[8]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J].
汪素云 ;
陈培善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1) :35-45
[9]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 [J].
鄢家全 ;
时振梁 ;
汪素云 ;
环文林 .
地震学报, 1979, (01) :9-24
[10]  
弹性理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美)铁摩辛柯,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