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

被引:4
作者
赵鹏祥 [1 ]
赵臻 [2 ]
郝红科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黄龙山蔡家川林场; 森林类型; 碳储量; 碳密度;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1.07.030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对黄龙山蔡家川林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计算,为该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86和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以及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碳密度的关系,对该林场主要森林类型(柏木(Cypress)林、杨树(Populus)林、桦木(Betula)林、栎树(Quercus)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杂木林(Nonmerchantable woods))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推算和分析,并与全国及西北五省(区)相同森林类型碳密度进行了对比。【结果】1986和1997年,该林场2年平均森林总碳储量为387 740 t,平均森林碳密度为17.7 t/hm2;1997年森林总碳储量比1986年减少9.65%,森林平均碳密度增长3.38%。各森林类型1986和1997年的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栎树林(28.06t/hm2)、油松林(24.35 t/hm2)、桦木林(21.04 t/hm2)、杂木林(11.86 t/hm2)、柏木林(11.03 t/hm2)和杨树林(10.04t/hm2);1986和1997年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近熟林(25.56 t/hm2)、幼龄林(25.49 t/hm2)、中龄林(24.77 t/hm2)、成熟林(13.53 t/hm2)、过熟林(12.84 t/hm2)。该林场柏木林、桦木林、栎树林、杨树林、杂木林的森林碳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油松林的平均碳密度较全国平均水平高92.0%。【结论】1986和1997年,该林场森林具有较好的碳汇能力,但这2年间森林碳汇能力变化不显著;森林类型不同或同期林分生长阶段不同,其所具有的碳汇能力存在差异;保护和管理好栎树林、油松林、桦木林,并大力开展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经营抚育工程,对增加该林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2+96 +9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碳汇功能评价 [J].
赵海珍 ;
王德艺 ;
张景兰 ;
冯学全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4) :43-47
[2]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碳汇功能评价 [J].
赵海珍 ;
王德艺 ;
张景兰 ;
冯学全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4) :43-47
[3]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2000, (05) :733-740
[4]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2000, (05) :733-740
[5]   油松飞播造林的地理分布和适宜性分区 [J].
吴钦孝 ;
韩洛川 ;
王晗生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01) :18-23
[6]   油松飞播造林的地理分布和适宜性分区 [J].
吴钦孝 ;
韩洛川 ;
王晗生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01) :18-23
[7]   粤西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的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 [J].
杨清培 ;
李鸣光 ;
王伯荪 ;
李仁伟 ;
王昌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2) :2136-2140
[8]   粤西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的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 [J].
杨清培 ;
李鸣光 ;
王伯荪 ;
李仁伟 ;
王昌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2) :2136-2140
[9]   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综述 [J].
项文化 ;
田大伦 ;
闫文德 .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03) :57-60+64
[10]   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综述 [J].
项文化 ;
田大伦 ;
闫文德 .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03) :57-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