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夏季室内外PM2.5中有机碳、元素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46
作者
黄虹
李顺诚
曹军骥
邹长伟
陈新庚
范绍佳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香港,西安,南昌,广州,广州
关键词
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室内空气;
D O I
10.13671/j.hjkxxb.2005.09.017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2004年7~8月在广州市9个采样点的室内、室室外同步采集了PM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碳分析仪分析得到OC、EC的质量浓度,对OC、EC污染水平、空间分布、室内室外质量浓度关系、OCEC质量浓度关系及二次有机碳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OC室内、外平均质量浓度为17.3和19.9μg·m-3,EC室内、室外平均质量浓度为6.5和6.6μg·m-3,总碳气溶胶占PM2.5质量的50%以上;在不同类型采样点OC、EC质量浓度存在区别;室内环境中OC、EC质量浓度相关性显著,室外环境中OC、EC质量浓度相关性不显著;OC、EC质量浓度比ρ(OC)ρ(EC)超过2;室内、室外PM2.5中二次有机碳质量浓度是7.6和10.0μg·m-3,占总有机碳的比率为43.8%、45.5%.
引用
收藏
页码:1242 / 12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北京冬季PM2.5中元素碳、有机碳的污染特征[J]. 于建华,虞统,杨晓光,时建纲,王欣.环境科学研究. 2004(01)
[2]   重庆主城区大气总悬浮颗粒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分析 [J].
陈刚才 ;
陶俊 ;
赵琦 ;
陈克军 ;
杨三明 ;
张卫东 ;
孟小星 ;
陈军 ;
徐渝 .
重庆环境科学, 2003, (10) :1-2+6
[3]   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中含碳物质的研究 [J].
刘新民 ;
邵敏 ;
曾立民 ;
张远航 .
环境科学, 2002, (S1) :54-59
[4]   大气PM2.5的健康影响 [J].
戴海夏 ;
宋伟民 .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1, (05) :299-303
[5]   大气化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J].
王明星 ;
杨昕 .
自然科学进展, 2001, (06) :3-9
[6]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J].
蒋红梅 ;
王定勇 .
环境科学动态, 2001, (01) :11-15
[7]   大气气溶胶研究的前沿问题 [J].
王明星 ;
张仁健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01) :119-124
[8]   细微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研究概况 [J].
杨复沫 ;
马永亮 ;
贺克斌 .
世界环境, 2000, (04) :32-34
[9]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浓度水平和季节变化 [J].
迟旭光 ;
段凤魁 ;
董树屏 ;
刘咸德 ;
虞统 .
中国环境监测, 2000, (03) :35-38
[10]   中国城市气溶胶危害评价 [J].
车凤翔 .
中国粉体技术, 1999, (03)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