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带的成因: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99
作者
祁昌实 [1 ]
邓希光 [2 ]
李武显 [1 ]
李献华 [1 ]
杨岳衡 [3 ]
谢烈文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容山-十万大山; S型花岗岩; 锆石; Sr-Nd-Hf同位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本文报道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浦北岩体(东北带)、旧州岩体(中部带)和台马岩体(西南带)全岩的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的LAM-MC-ICPMS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果。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上述三个岩体为典型S型花岗岩;高ISr(>0.721)和低εNd(t)(-13.0~-9.9)意味着它们可能来自古老地壳的重熔。岩浆结晶(~230Ma)锆石的εHf(t)值主要集中在-11~-9,相应的TDM2模式年龄为1.9~1.8Ga;少数结晶锆石的εHf(t)值逐渐升高到-4.5,TDM2降低为~1.5Ga。捕获锆石(1681~384Ma)的的εHf(t)值分布在-17.1~+3.4,TDM2主要集中在2.4Ga、1.9Ga和1.5Ga。大部分岩浆结晶锆石εHf(t)值与根据"全岩εNd(t)值和‘地壳Hf-Nd相关’预测值"基本一致,表明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9Ga的地壳是最重要的物源区。部分岩浆锆石与捕获锆石具有相同的TDM2~1.5Ga,表明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5Ga的物源区参与了该花岗岩带的形成;由于缺少TDM2>2.0Ga的岩浆锆石,少量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2.4Ga的再循环地壳物质参与了该花岗岩带的形成。因为缺少显著幔源特征的高εHf(t)值锆石,本文认为地幔物质基本没有参与该S型花岗岩带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403 / 4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Formation history and protolith characteristics of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c rock in Central Cathaysia deduced from U-Pb and Lu-Hf isotopic studies of single zircon grains[J]. Y. S. O’Reilly,W. L. Griffi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18)
[2]   U-Pb定年锆石标准176Hf/177Hf比值的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 [J].
祁昌实 ;
李献华 ;
梁细荣 ;
刘颖 ;
涂湘林 .
质谱学报, 2005, (03) :149-154
[3]  
南岭东段基底麻粒岩相变质岩的形成时代和原岩性质:锆石的U-Pb-Hf同位素研究[J]. 于津海,周新民,Y.S.O’Reilly,赵蕾,W.L.Griffin,王汝成,王丽娟,陈小明.科学通报. 2005(16)
[4]   桂东南地区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SHRIMP锆石U-Pb定年 [J].
邓希光 ;
陈志刚 ;
李献华 ;
刘敦一 .
地质论评, 2004, (04) :426-432
[5]   U-Pb同位素定年标准锆石的Hf同位素 [J].
徐平 ;
吴福元 ;
谢烈文 ;
杨岳衡 .
科学通报, 2004, (14) :1403-1410
[6]   汉诺坝玄武岩中麻粒岩捕虏体锆石Hf同位素、U-Pb定年和微量元素研究:华北下地壳早期演化的记录 [J].
郑建平 ;
路凤香 ;
余淳梅 ;
汤华云 .
科学通报, 2004, (04) :375-383
[7]   (LP)MC-ICPMS方法精确测定液体和固体样品的Sr同位素组成 [J].
韦刚健 ;
梁细荣 ;
李献华 ;
刘颖 .
地球化学, 2002, (03) :295-299
[8]   硅酸盐岩石化学组成的ICP-AES和ICP-MS准确测定:酸溶与碱熔分解样品方法的对比 [J].
李献华 ;
刘颖 ;
涂湘林 ;
胡光黔 ;
曾文 .
地球化学, 2002, (03) :289-294
[9]   广西大容山花岗岩套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于津生 ;
桂训唐 ;
袁超 .
广西地质, 1999, (03) :1-6+50
[10]   花岗岩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J].
洪大卫 .
地学前缘, 1994, (Z1) :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