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

被引:117
作者
李栋梁
钟海玲
吴青柏
张拥军
侯依玲
汤懋苍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兰州
[3] 甘肃兰州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温度; 气候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3.3 [地面温度变化];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青藏高原86个气象观测站建站~2001年历年各月地面0cm温度资料,在分析高原冬季、夏季和年平均地表温度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地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表温度主要受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影响,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年平均温度最高值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察隅为14.9℃;夏季平均温度最高值在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为23.0℃。高原外围的南疆盆地南缘,川西温度更高,但其中心不在高原。高原地表温度最低值在中部的托托河、五道梁,年平均温度为-0.2℃,冬季更低,平均为-14.2~-15.8℃;夏季平均地表温度最低值在清水河为9.8℃,7月平均温度为10.7℃。高原地表温度第一载荷向量除南部小范围为负值外,大部分地方为一致的正值,即第一空间尺度表现为整体一致性;第二空间尺度有南正(负)北负(正)之差异。第一主分量在近30年中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反映了高原主体偏北和东北部地区地表温度显著升温趋势,而第二主分量的缓慢下降说明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表温度呈下降趋势。代表站温度变化表现出准3年和准6年的周期振荡。铁路线北段和南段线性升温率较大,在0.42~0.58℃/10a之间;铁路线中段的高海拔地区升温率较小,为0.32~0.39℃/10a。
引用
收藏
页码:291 / 29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青藏铁路沿线的四季划分及其温度变化分析 [J].
汤懋苍 ;
钟海玲 ;
李栋梁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3, (05) :440-444
[2]   青藏地区未来百年气候变化 [J].
徐影 ;
丁一汇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3, (05) :451-457
[3]   温室效应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J].
高学杰 ;
李栋梁 ;
赵宗慈 ;
Filippo Giorgi .
高原气象, 2003, (05) :458-463
[4]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J].
蔡英 ;
李栋梁 ;
汤懋苍 ;
白重瑗 .
高原气象, 2003, (05) :464-470
[5]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J].
马晓波 ;
李栋梁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3, (05) :507-512
[6]   青藏高原近600年的温度变化 [J].
冯松 ;
姚檀栋 ;
江灏 ;
康兴成 ;
汤懋苍 .
高原气象, 2001, (01) :105-108
[7]   青藏高原冬、夏季月平均气温及异常分布研究 [J].
李生辰 ;
唐红玉 ;
马元仓 ;
张吉农 .
高原气象, 2000, (04) :520-529
[8]   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热点”的证据 [J].
汤懋苍 ;
钟大赉 ;
李文华 ;
冯松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5) :463-468
[9]   西藏30年温度变化的气候特征 [J].
张顺利 .
气象, 1997, (02) :21-24
[10]   青藏高原气温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 [J].
林振耀 ;
赵昕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5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