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贫困户识别偏离的过程与逻辑——以豫西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例

被引:41
作者
陆汉文 [1 ]
李文君 [2 ,3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
[2]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3] 洛阳理工学院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贫困识别; 信息不对称; 层级关系; 利益分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本文以豫西Y县W村为例,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贫困户识别偏离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不同层级行为主体的利益分殊是导致贫困户识别偏离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贫困户识别偏离的技术条件。基层政府、村"两委"倾向于有效利用相对于上级的信息优势,识别并报告符合本级利益诉求、不一定贫困的"贫困户",成功实现贫困户识别工作的目标置换。基于此,可将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措施视为推进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有效技术途径,将有助于减少不同层级之间利益分殊的措施视为推进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有效制度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可行途径 [J].
陆汉文 .
国家治理, 2015, (38) :28-31
[2]   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 [J].
左停 ;
杨雨鑫 ;
钟玲 .
贵州社会科学, 2015, (08) :156-162
[3]   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 [J].
唐丽霞 ;
罗江月 ;
李小云 .
贵州社会科学, 2015, (05) :151-156
[4]   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 [J].
葛志军 ;
邢成举 .
贵州社会科学, 2015, (05) :157-163
[5]   论中国的精准扶贫 [J].
汪三贵 ;
郭子豪 .
贵州社会科学, 2015, (05) :147-150
[6]   构建新制度提高扶贫成效 [J].
李小云 .
中国老区建设, 2014, (09) :16-16
[7]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J].
邓维杰 .
农村经济, 2014, (06) :78-81
[8]  
现代贫困学导论[M]. 湖北人民出版社 , 谭诗斌, 2012
[9]  
组织社会学十讲[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周雪光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