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

被引:53
作者
刘伟
机构
[1]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村落自主性; 成因分析; 演化机制; 现代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从理想类型上看,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自我提供公共产品,自我生产帮扶体系,自我满足消费欲望,自我维持内部秩序。这是由相应的内外支持结构决定的:从内部看,村落的自然条件与空间分布、熟人社会的特质、交换圈的客观存在、资源总量限制与模糊化利益、民间信仰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因;从外部看,"编户齐民"的限度、"皇权不下县"与乡绅的非正式治理、政府的重农导向与休生养息的理念、村落与国家共享一套文化符号,是非常关键的外部因素。系统解析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可以发现其维持所需的独特的社会条件,因而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村落的转型历程呈现其自主性的演变逻辑。在此背景下,村落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应得到深思。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J].
李培林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1) :168-179+209
[2]   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中国意义 [J].
王沪宁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 (04) :2-11+35
[3]  
宪政与民主[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萧公权著, 2006
[4]  
变局[M].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张素华, 2006
[5]  
从历史看管理[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整理, 2005
[6]  
溪村家族[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王铭铭, 2004
[7]  
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周大鸣等著, 2003
[8]  
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项继权著, 2002
[9]  
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马克·赛尔登(MarkSelden)著, 2002
[10]  
一个中国村庄[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杨懋春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