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193
作者
封志明 [1 ]
唐焰 [1 ,2 ]
杨艳昭 [1 ]
张丹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指数;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GIS;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 []; P208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070503 ; 081603 ; 0818 ; 081802 ;
摘要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中国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密度显著相关,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R2值高达0.87,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人居环境适宜地区430.47×104km2,接近国土面积的45%,相应人口占全国的96.56%,其中3/4以上的人口集聚在约占1/4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中国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225.1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23.45%,相应人口4112万,占全国的3.2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人,是中国人居环境适宜与否的过渡地区;中国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304.42×104km2,人口249万,不到全国的0.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大片地区沦为"无人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327 / 133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 [J].
唐焰 ;
封志明 ;
杨艳昭 .
资源科学, 2008, (05) :648-653
[2]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J].
封志明 ;
唐焰 ;
杨艳昭 ;
张丹 .
地理学报, 2007, (10) :1073-1082
[3]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J].
祁新华 ;
程煜 ;
陈烈 ;
陈君 .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02) :17-24
[4]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 [J].
熊鹰 ;
曾光明 ;
董力三 ;
焦胜 ;
陈桂秋 .
地理学报, 2007, (04) :397-406
[5]   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J].
孙志芬 ;
王永平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04) :84-87
[6]   一种可用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基于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 [J].
李雪铭 ;
李明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112-115
[7]   安徽省人居环境空间差异分析 [J].
温倩 ;
方凤满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 (02) :84-87+97
[8]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J].
顾文选 ;
罗亚蒙 .
北京规划建设, 2007, (01) :7-10
[9]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城市社区尺度人居环境研究-以济南市五区为例 [J].
王园园 .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53-55+59
[10]   人居声环境质量及改善措施 [J].
张卷舒 ;
金虹 .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6, (04)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