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

被引:70
作者
丁守海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
就业弹性; 动态估算模型; 滞后冲击;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09.05.006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以Kumar-Michl理论为基础,通过引入劳动要素的准固定性假设以及对厂商调整劳动要素行为的修正,提出了一种估算就业弹性的动态模型。基于该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如果只考虑产出变化对就业的即期影响,中国非农产业就业弹性确实较低,但在考虑到产出的滞后影响后,就业弹性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特别是东部地区工业和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就业弹性分别升至0.3和0.4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造成就业滞后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管制和隐蔽性失业。这些结论能为评估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形势提供新的视角,它提醒我们,更大的就业冲击可能会在后期爆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服务业。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 [J].
简新华 ;
余江 .
经济研究, 2007, (06) :131-141
[2]   中国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 [J].
程连升 .
教学与研究, 2007, (03) :35-41
[3]   促进扩大就业税收政策的路径选择——基于就业弹性方面的考察 [J].
王春雷 .
财经问题研究, 2007, (01) :73-80
[4]   江西就业弹性与劳动力就业增长路径分析 [J].
邓燕萍 ;
刘克纾 .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11) :248-252
[5]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就业弹性的比较——基于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model)的实证研究 [J].
张江雪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10) :100-110
[6]   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 [J].
蔡昉 ;
都阳 ;
高文书 .
经济研究, 2004, (09) :18-25+47
[7]   无就业增长与非均衡劳工市场动态学 [J].
宋小川 .
经济研究, 2004, (07) :91-96
[8]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 [J].
罗浩 .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04) :53-58
[9]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J].
李红松 .
财经研究, 2003, (04) :23-27+66
[10]   我国就业弹性系数迅速下降的原因 [J].
阎革 .
广西社会科学, 2002, (06)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