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

被引:75
作者
李二玲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与规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城乡空间数据挖掘院士工作站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 “四阶段”模型; 乡村创新极;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寿光模式;
D O I
10.13249/j.cnki.sgs.2020.04.014
中图分类号
F326.13 [园艺作物];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①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创新发展:首先是从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并经由专业村到产业集群,再到乡村创新极演化;②促进农户的企业化演变是农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形成的第一步。创建产业网络是农业产业集聚和专业村向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必备步骤,农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农业集群走向成熟;③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也经历了这4个阶段。各类各层主体通过知识增长、知识流动和知识采纳提高自己的内生能力和外部契约关系,并通过知识和创新网络实现五大维度上的协同创新,一起促进企业(农户)、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空间"五位一体"的协同演化,是农业集群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617 / 62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衍生、集群形成与乡村空间重构——以河南省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集群为例 [J].
李二玲 ;
魏莉霞 .
经济地理, 2019, 39 (06) :127-135
[2]   对“寿光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J].
方建新 .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 30 (06) :203-204
[3]   地理邻近、关系邻近对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影响——基于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J].
史焱文 ;
李二玲 ;
李小建 .
地理科学, 2016, 36 (05) :751-759
[4]   基于SNA的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分析——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 [J].
史焱文 ;
李二玲 ;
李小建 ;
娄帆 ;
陈晓燕 .
经济地理, 2015, 35 (08) :114-122
[5]   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与形成机理分析——以宁夏中宁县枸杞加工产业为例 [J].
丁瑞 ;
李同昇 ;
李晓越 ;
李钢 ;
龙冬平 ;
李献波 .
干旱区地理, 2015, 38 (01) :182-189
[6]   农户企业化演变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为例 [J].
朱纪广 ;
李二玲 ;
李小建 .
经济地理, 2013, 33 (03) :125-130
[7]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结构分析——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 [J].
李二玲 ;
史焱文 ;
李小建 .
经济地理, 2012, 32 (11) :113-119
[8]   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产业集群成长——河南鄢陵县花木产业的案例研究 [J].
苗长虹 ;
魏也华 .
地理研究, 2009, 28 (04) :853-864
[9]   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J].
李小建 ;
罗庆 ;
樊新生 .
中国软科学, 2009, (02) :71-80
[10]   农业产业集群助推现代农业的实践、效应与启示 [J].
蔡吉跃 .
经济地理, 2008, (05) :837-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