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地区对口帮扶效应研究
被引:2
作者
:
席建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闽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系
席建国
机构
:
[1]
闽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系
来源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年
/ 26卷
/ 09期
关键词
:
帮扶关系;
全要素生产率;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随机前沿分析;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
0701 ;
070104 ;
0202 ;
020202 ;
摘要
:
结合我国国情,把地区间对口帮扶关系纳入空间关联矩阵。进而,采用我国28个省、市1993~2010年的相关数据,探讨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影响因素,并重点检验了地区间的帮扶效应。结果表明地区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空间溢出显著地提高了被帮扶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存量的空间溢出和进口贸易溢出的国外R&D存量也对三者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05+197 +19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全要素生产率与FDI和研发资本存量对其影响探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杜溦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34(S3)
(S3)
:28
-29
[2]
国内R&D、对外开放技术外溢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差距
[J].
刘渝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刘渝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天伍
.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
(02)
:27
-31
[3]
国际贸易、FDI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基于1952~2006年面板数据的DEA和协整检验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舜佳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11)
:28
-39+55
[4]
R&D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其路径依赖——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方法(SFA)的经验分析
[J].
唐德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唐德祥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京文
;
孟卫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孟卫东
.
科研管理,
2008,
(02)
:115
-121+127
[5]
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杨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杨俊
;
李晓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李晓羽
;
杨尘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杨尘
.
财经研究,
2007,
(05)
:18
-28
[6]
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喻美辞
;
喻春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北大学商学院
喻春娇
.
国际贸易问题,
2006,
(03)
:26
-31
[7]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宗益
.
中国软科学,
2005,
(11)
:92
-98
[8]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
张军
;
吴桂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
吴桂英
;
张吉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
-44
[9]
国际技术外溢与自主创新[D]. 朱春临.复旦大学. 2008
[10]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he growth of TFP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J].
Savvides, 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Oklahoma State Univ, Dept Econ, Stillwater, OK 74078 USA
Oklahoma State Univ, Dept Econ, Stillwater, OK 74078 USA
Savvides, A
;
Zachariadis, M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Oklahoma State Univ, Dept Econ, Stillwater, OK 74078 USA
Zachariadis, M
.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9
(04)
:482
-501
←
1
2
→
共 13 条
[1]
全要素生产率与FDI和研发资本存量对其影响探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杜溦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34(S3)
(S3)
:28
-29
[2]
国内R&D、对外开放技术外溢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差距
[J].
刘渝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刘渝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天伍
.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
(02)
:27
-31
[3]
国际贸易、FDI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基于1952~2006年面板数据的DEA和协整检验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舜佳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11)
:28
-39+55
[4]
R&D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其路径依赖——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方法(SFA)的经验分析
[J].
唐德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唐德祥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京文
;
孟卫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孟卫东
.
科研管理,
2008,
(02)
:115
-121+127
[5]
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杨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杨俊
;
李晓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李晓羽
;
杨尘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杨尘
.
财经研究,
2007,
(05)
:18
-28
[6]
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喻美辞
;
喻春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湖北大学商学院
喻春娇
.
国际贸易问题,
2006,
(03)
:26
-31
[7]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宗益
.
中国软科学,
2005,
(11)
:92
-98
[8]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
张军
;
吴桂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
吴桂英
;
张吉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
-44
[9]
国际技术外溢与自主创新[D]. 朱春临.复旦大学. 2008
[10]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he growth of TFP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J].
Savvides, 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Oklahoma State Univ, Dept Econ, Stillwater, OK 74078 USA
Oklahoma State Univ, Dept Econ, Stillwater, OK 74078 USA
Savvides, A
;
Zachariadis, M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Oklahoma State Univ, Dept Econ, Stillwater, OK 74078 USA
Zachariadis, M
.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9
(04)
:482
-501
←
1
2
→